每当说楼市过热,炒房客过多的时候,总有人会出来辩护:我们的刚需支持了房价的坚挺,是丈母娘让房价上涨。这种毫无逻辑的话语在数据面前,是无法混淆视听的。国人过去一年新房交易量,几乎顶了日本几十年的水平。如果不是有炒房的潜意识在其中,单纯为了满足居住,是不会有这么大的劲头的。
加杠杆、信用卡刷爆,总算抢到了房,却没有万事大吉——欠债,是需要还的。
信用卡代偿,折射投资者资金窘境?
信用卡代偿,折射投资者资金窘境?
全方位围堵炒房客后,房价开始进入下行空间,虽然目前看只是高位震荡,但已经让很多买了房子的人坐不住了。尽管目前看,房价没有暴跌的可能(这最好也不要发生),但预期中的财富效应未能出现,高杠杆、低流动性的房子,成了炒房客的负担。近期兴起的一个业务比较能说明这一问题了。
今年以来,信用卡代偿业务突然兴起了,简单说就是互联网金融中的现金 贷,只不过这次不给现金,而是帮着还信用卡。
众所周知,信用卡无论是分期,还是取现,利率都比较高。比如常见的0.6%的分期手续费,即便银行给予一定的免息优惠,但算下来年化利率基本上在13%-16%,这个费用可不低。媒体之前也曾披露,某股份制银行分期业务在2017年的收入,已超200亿元。
问题是,这么高的成本,为何还有人要分期?要说控制不住自己“剁手”消费的,恐怕是少数,更多的人的信用卡,是玩起了“钱生钱”的游戏。在楼市最火的时候,房子一天一个价,很多人为了买房,套空信用卡——那时候根本想不了太多,只知道“买到就是赚到”。
问题是,这么高的成本,为何还有人要分期?要说控制不住自己“剁手”消费的,恐怕是少数,更多的人的信用卡,是玩起了“钱生钱”的游戏。在楼市最火的时候,房子一天一个价,很多人为了买房,套空信用卡——那时候根本想不了太多,只知道“买到就是赚到”。
“套现一时爽,还款火葬场”,楼市熄火,经济L型,收益是浮动的,债务是刚性的。由此,一些机构看到了商机,开启了代偿业务。
换言之,需求决定市场,市场折射需求。既然代偿信用卡业务兴起,那就说明,太多人出现了资金窘境。
房价承压,是房住不炒最好的支撑
房价承压,是房住不炒最好的支撑
有人总说,房价下跌误伤刚需。这都什么逻辑?
没买房的时候,天天担心房价涨,把自己的全款涨成首付,首付涨成车库。
买了房,又担心房价下跌,不想当韭菜;动不动就去“维权”,契约精神何在?
如今房价趋稳了,手里拿着钱又不敢买了,万一买了就下跌,自己不是亏了?自己的旧房子还能住,跟父母还能挤挤,不着急
你们的刚需,就是这么“刚”的吗?
只能永远赚,不准一时亏,这种心态,怎么不去抢?
有时候外界批评,宏观调控干预过多,让我们的市场经济不够“市场”;而这一轮楼市涨跌下来看,整个国民缺乏契约精神、市场意识和投资财商,宏观调控不能背这个锅。
有句话说得好,海啸中,每一滴水都是罪恶的。汉娜·阿伦特大书“平庸之恶”,恐怕也是这个意思。借用到市场中,可以说,赚钱也好,赔钱也罢,也许有市场的责任,但作为市场的参与者,自己就真的是清白的吗?当你大骂炒房客的时候,难道自己就没有一点点“炒”的意思吗?
综上,并非指责谁,而是想讲清一个道理:有一百万的你,买了十万的房子,跌了一万,你不会心疼;有十万的你,用杠杆买了一百万的房子,跌了十万,你内心已经慌不择路……投资也好,买个房自己住也罢,永远要从自己的层次出发,不盲从,不跟随,谨慎选择自己能承受的项目进行操作。有人说,富贵险中求;没错,这也是一种选择,只不过在选择“富贵”的同时,也要看到“险”与之并生;只拿走富贵,不要风险,不看基本面,不看趋势,只期盼着好事发生,最终充满理智与智慧的投资者,就会变成疯狂无节制的赌徒。